西江月 春夜

醉里笙歌犹在,梦残江漏凄清。
绿杨疏影子规声,酒醒更阑人静。
楼下一庭斜月,照来珠箔飘灯。
梨花院落不分明,风定落红未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春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清幽宁静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明月、清溪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寂寞与愁苦。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又号“东坡”,中国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其诗、词、文、赋、散文均有卓越成就,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开创了豪放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词风独特,善于用词表达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使词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2. 诗歌原文

明月照人清夜,多情应笑我多愁。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1. 诗词解读
  • 明月照人清夜:这句描绘了明月高悬,照亮了整个夜晚的场景。在这里,月亮成了诗人情感的象征,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然而,诗人却感到自己在月光下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甚至比不上那无忧愁的明月。
  • 多情应笑我多愁:这里的“多情”可能是指明月,也可能是指诗人自己。诗人感叹自己为何要如此忧愁,可能是因为他在美好的月光下反而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 细雨湿衣看不见: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细雨的喜爱,因为细雨可以让人忘却烦恼,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然而,这里的“看不见”也暗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因为他无法看到自己的忧愁如何被这细腻的小雨所化解。
  • 闲花落地听无声: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诗人在欣赏这些美丽的花朵时,却听到它们无声落地的声音,这种对比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哀伤。

苏轼的《西江月·春夜》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优美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深邃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感悟。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苏轼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绝佳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