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登泰山,古碑竟安有。
唐宗馀摩崖,泰石兀谁偶。
吾稽闻见录,载笔者朱叟。
乾隆十三年,皇帝幸淄右。
泰安盛县丞,洒道供奔走。
旧碑刊九十,残碣付毁蹂。
廓除方自侈,神怒击而掊。
我来审题字,濯濯叹灵薮。
下山观岱祠,罗列诧星斗。
凿坏为碑林,元气出户牖。
臣斯三五篆,异宝敌岣嵝。
谁欤拾残缺,畀彼苍官守。
嵯峨峻极殿,画壁烂昏黝。
玉圭诚晚出,铁桶佚已久。
唐槐或不妄,龙意入老丑。
森森汉家柏,作伪吾无取。
归欤出东郭,承盖笑社首。
泰山纪游四首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泰山纪游四首·其四》是一首描绘古代泰山景观的诗歌。
这首诗由黄浚所作,创作于乾隆十三年,当时正值皇帝南巡,泰安县丞洒道供奔走。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古时泰山遗迹的感叹和对历史的追溯。诗中“览古登泰山,古碑竟安有。唐宗馀摩崖,泰石兀谁偶”这几句直接点明诗人登上泰山的历史背景与感受。这里的“唐宗”指唐朝的皇帝,而“馀摩崖”则是指唐朝留下的摩崖石刻。诗人在登顶泰山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些古迹,感慨万千。
诗中的“吾稽闻见录,载笔者朱叟”可能暗示了诗人自己也曾涉猎古籍,记录下所见所闻。而“乾隆十三年”,则明确指出这是诗人亲自经历的时间点,进一步强调了诗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背景。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皇帝南巡,以及地方官员的工作情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特定的历史场景。
《泰山纪游四首·其四》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通过诗人的眼睛和笔触,将古人的记忆和今人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泰山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