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泪填东海,而今月一圆。
江流仍此水,世界竟何年。
横折山河影,谁攀阊阖天?
增城高赤嵌,应照血痕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洒泪填东海,而今月一圆。
江流仍此水,世界竟何年。
横折山河影,谁攀阊阖天?
增城高赤嵌,应照血痕殷。
黄遵宪并未创作名为《五月十三夜江行望月》的诗歌。实际上,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黄遵宪,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是广东省梅州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曾历任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务,并曾参与戊戌变法。
《五月十三夜江行望月》是黄遵宪于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刻忧虑。诗中“洒泪填东海”,意味着诗人为国家的不幸感到悲痛,同时“而今月一圆”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诗中的“江流仍此水,世界竟何年”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历史沧桑的感慨。而“横折山河影,谁攀阊阖天?”以及“增城高赤嵌,应照血痕殷”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国家现状的关注。
黄遵宪的《五月十三夜江行望月》不仅体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这首诗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体现,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