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光绪十六至十七年作)

郁郁久居此,依依长傍人。
梨花今夜雨,燕子隔年春。
门掩官何冷,灯孤仆亦亲。
车声震墙外,滚滚尽红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郁郁》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光绪十六至十七年,展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感受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阐述:

  1. 诗歌原文
郁郁久居此,依依长傍人。  
梨花今夜雨,燕子隔年春。  
门掩官何冷,灯孤仆亦亲。  
车声震墙外,滚滚尽红尘。  
  1. 诗中意象
  • “郁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孤独。
  • “久居此”:暗示了诗人长时间处于压抑的环境中。
  • “依依长傍人”:描绘了诗人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但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情感纠结。
  • “梨花”与“燕子”:春天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门掩官何冷,灯孤仆亦亲”:反映了官场的冷漠和腐败,以及诗人在官场中的孤立无援。
  • “车声震墙外,滚滚尽红尘”:描述了城市的喧嚣和尘世的繁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1. 主题思想
  • 《郁郁》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诗中的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梨花”、“燕子”、“车声”等,这些意象既具有美感,也富含象征意义。
  •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每个句子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1. 历史背景
  • “十七年文学”: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特定时期,主要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段时间内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政治倾向较为明显。

黄遵宪的《郁郁》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意的社会评论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