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或铭室,十步或赋园。
古人用心厚,窥见于遗篇。
良韪列御说,三亩耘之难。
泉明恬淡人,取数馀其全。
有园之见存,终未离言诠。
谁知乐所乐,半亩亦已宽。
匠心一惨淡,楚楚致美观。
周径槛录曲,荫阶竹檀栾。
能令备秀野,何啻开林泉。
脩然寄弦诵,天地归幽便。
即观命名始,绰可方前贤。
主人曰否否,此意吾次焉。
蜗茧匪足道,所志承其先。
先人此缔构,心力亦已殚。
嗣叶忽更主,馀者荒榛菅。
未忍坐而视,每过增悲酸。
乃今展初志,积苦已十年。
摩挲一木石,手泽犹依然。
上以蔽风雨,中以陈豆笾。
讵拟国族聚,聊免氛尘喧。
闻言嗒自失,见浅如游藩。
始知达人意,端外求居安。
莫前美弗彰,莫后盛弗传。
守成信非易,再造弥为艰。
举世昧远识,穷侈而极妍。
朝见金碧烂,夕随桃李迁。
盛衰亦已矣,何以慰九原。
孰若此焉足,启后方绵延。
颂祷待能事,歌以明戋戋。
半亩园为汪绥万作
介绍
《半亩园为汪绥万作》是黄景仁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古人精神的追念。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艺术风格与主题内涵:《半亩园为汪绥万作》在艺术上展现了黄景仁精湛的技巧和深厚的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匠心一惨淡”,表达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辛勤和用心。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谁知乐所乐,半亩亦已宽”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平和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的追求。
历史背景及地理环境:《半亩园为汪绥万作》的创作背景涉及到清朝初年的北京东城弓弦胡同,这里曾是陕西巡抚贾汉复的宅园,后来历经变迁,大部分景色荒废。这一地理环境为诗歌增添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个人记忆的消逝。
象征意义与美学追求:《半亩园为汪绥万作》中的“有园之见存,终未离言诠”表明,尽管物理空间可能不复存在,但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得以延续。这种对美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黄景仁的艺术哲学,即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表达出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
文化意义及影响:黄景仁作为清代著名的诗坛人物,其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亩园为汪绥万作》作为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素材。
读者体验与审美享受:《半亩园为汪绥万作》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给予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诗中的意象生动形象,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哲理思考。
《半亩园为汪绥万作》不仅是黄景仁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能够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还能深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