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塔

高标涌出淮中流,日月沐浴波荡浮。
百年冲突屹无恙,是何神力支撑留。
木叉慧岸展身手,黄熊退舍苍光愁。
低眉者谁坐泉底,葱岭来经八千里。
日出国见摩尼光,挥洒杨枝得天喜。
咒驱神鬼菩提心,大千若会西来旨。
长安泗上皆偶然,香从何生臭何止。
塔成龙朔灾建炎,再厄经此洪涛淹。
岂其慧照有明灭,和合四大功难兼。
相传火时塔飞出,见是神僧杖头物。
腾空绝迹亶有灵,此胡久置蛟鼍窟。
化城顿变苦海深,天魔乃现盘尖鹘。
人疑师智止挈瓶,定中或被乖龙倾。
遂令淮泗失干土,恒河沙恐填难平。
我识神通此其最,历劫愈多成不坏。
占一撮土分众悲,万古迷中拓空界。
有时塔亦随波流,眼底才无一丝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泗州僧伽塔》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抒写作者一行人在泗州的过江经历,揭示了神道的虚妄性。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背景和意义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时间与地点: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赴杭州通判任,途经泗州时,创作了这首诗。
  • 经过与感受:苏轼一行人在泗州期间,因逆风三日而受阻,船工们建议向僧伽塔祈祷,结果得到了灵验的帮助。
  1. 诗歌原文及鉴赏
  • 原文:《泗州僧伽寺塔》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祠,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 鉴赏: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在泗州的经历。他首先描述了自己南行的船只在汴京被风吹得摇摇晃晃,随后转向泗州寻求神灵帮助的情景。诗中通过“香火未收旗脚转”描绘了僧人灵祠的虔诚祈祷,以及随之而来的顺风。最后,苏轼提到自己在过江后仍然感到惊讶,因为原本预计会迟到的,却意外地提前到达目的地,这进一步强调了神塔的神奇作用。

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意义进行详细解读,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还能从中汲取关于信仰与科学之间关系的深刻启示。苏轼以其独特的文学才能和深邃的思想,在历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