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王大邦誉

不是逢摇落,谁知宋玉愁。
及关方浩叹,出峡又扁舟。
驿路成倾盖,霜天各敝裘。
萧萧词客鬓,几度异乡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遇王大邦誉》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际遇和自然变迁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生平经历:黄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少年时期家境贫困,为生活奔走劳碌。曾受安徽学政朱筠之邀入幕,受到器重。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召试,中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后因纳资为县丞,未补官而穷愁潦倒,赍志而殁。
  • 文学成就:黄景仁的诗歌多写嗟贫叹苦、牢愁抑塞之情,语言沉痛,极富感染力,但内容较为狭窄,俊逸有余而深厚不足。他的诗作有《两当轩集》,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遇王大邦誉》不是逢摇落,谁知宋玉愁。及关方浩叹,出峡又扁舟。驿路成倾盖,霜天各敝裘。萧萧词客鬓,几度异乡秋。
  • 翻译:“不是逢摇落”,即不经历秋天的凋零,暗示了作者虽然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与困苦,却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谁知宋玉愁”,宋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感著称,此处借以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忧虑与同情。“及关方浩叹”,意味着经过关口时发出深沉的叹息,形象描绘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哀愁。“出峡又扁舟”,指从三峡出峡后仍漂泊无定,反映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驿路成倾盖”,驿路上相遇,彼此倾倒酒杯,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疏离。“霜天各敝裘”,描述了深秋时节穿着破旧衣服在霜天行走的景象,体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萧萧词客鬓”,意指词人年纪渐长,鬓角斑白,表达了岁月流逝带来的沧桑感。“几度异乡秋”,反复强调异乡的生活使得每一个秋天都充满了不同的情感和回忆。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风雨飘摇中的旅途、落叶归根的自然规律和异乡人的孤独感。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壮阔。
  • 情感丰富:诗歌中的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也有对人间冷暖的体悟。通过对四季变换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人生经历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 语言精炼:整首诗采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刻的内涵。如“不是逢摇落”不仅表达了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还隐含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受。这种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传播效果。
  1. 创作背景
  • 社会动荡: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中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严重,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生活的压力和社会的不公平。这种背景使得黄景仁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个人遭遇:黄景仁自身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他曾因才华被赏识并得到提拔的机会,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梦想而感到失落和挫败。这种个人遭遇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使他的诗歌具有更加深刻的情感内涵。
  • 文化氛围:当时的文人普遍崇尚学问和文才,但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黄景仁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养分。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促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深度。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在这首诗中,黄景仁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他将自然的变迁与人的命运相对比,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的渺小。
  • 象征意义: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宋玉愁”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而“词客鬓”则象征了时光流转和生命的衰老。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复杂。
  • 音乐性:黄景仁的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每个句子的停顿和节奏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这种音乐性的加入使得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听觉的艺术享受。

《遇王大邦誉》不仅是黄景仁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共同心声的反映。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不幸和挑战,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文化氛围的影响。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黄景仁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