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友园初秋夜坐

庭蕉冒檐舒,栖禽团竹聚。
秋气集萧斋,空蒙散飞雨。
飒至衣乍凉,洒地点可数。
幽人居比邻,修夜杖频拄。
桦烛代凉蟾,山茶敌醇醹。
孤赏寡所欢,长言易为苦。
露葵实已繁,寒瓜藤欲㼌。
候虫不为秋,空阶何独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友园初秋夜坐》是清代黄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 诗歌原文
    庭蕉冒檐舒,
    栖禽团竹聚。
    秋气集萧斋,
    空濛散飞雨。
    飒至衣乍凉,
    洒地点可数。
    幽人居比邻,
    修夜杖频拄。
    桦烛代凉蟾,
    山茶敌醇醹。
    孤赏寡所欢,
    长言易为序。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静的初秋夜景。诗中“庭蕉冒檐舒”和“栖禽团竹聚”,描绘了庭院中蕉叶繁茂与竹间鸟鸣的情景。通过这些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秋气集萧斋”,则表达了秋天带来的凉爽气息,以及这种气息如何在萧瑟的房间中扩散。这里的“空濛散飞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如烟,飘渺不定的景象,增强了诗中的意境。
  • 接下来“飒至衣乍凉,洒地点可数”,描述了夜晚的凉意突然而至,让人感到衣物上的露水仿佛可以数得过来,这样的描述既形象又具有诗意。
  • “幽人居比邻,修夜杖频拄”,表现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幽静的环境中独处,借助手杖维持身体平衡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 最后两句“桦烛代凉蟾,山茶敌醇醹”,则是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自然美胜过人工制品的特点。在这里,桦烛虽然不如真正的明月清凉,但足以驱散暑热;同样,山茶虽不及醇酒美味,却也有着独特的风味。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的不可替代性。
  1. 文化地位与影响
  • 黄钺的这首《同友园初秋夜坐》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读者,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诗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人文情怀以及哲理思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被后人传颂不衰。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钺的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体现。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不仅是对个体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一种展现。

《同友园初秋夜坐》不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赢得了读者的赞誉,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