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中秋

一■长天,影涵秋水。
月磨明镜冰壶里。
金波潋滟碎光流,嫦娥妆就新梳洗。
秋色中分,秋心万里。
关城望断秋风起。
香飘丹桂入频黎,良宵拼得帘边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滂的《踏莎行·中秋玩月》、辛弃疾的《踏莎行庚戌中秋后》和陈德武的《踏莎行·中秋不见月》均是著名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对这些作品的介绍:

  1. 《踏莎行·中秋玩月》:《踏莎行·中秋玩月》是宋代毛滂创作的诗词,该诗通过碧树阴圆、绿阶露满等自然景色描绘出中秋节夜晚的美丽景象。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金波潋滟堆瑶盏”来形象地表达月光下水面反射出的银色光芒,以及“玉燕钗寒,藕丝袖冷”。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人物的服饰细节,也烘托出中秋夜的清冷与寂寥。
  2.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踏莎行庚戌中秋后》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作。这首词通过时节变化的描写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感慨,其中“笑吟吟地人来去”表达了节日中人们的欢声笑语;而“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则揭示了尽管生活看似美好,但内心深处依然潜藏着悲伤的情绪。辛弃疾在词中展现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境遇的双重感慨。
  3. 《踏莎行·中秋不见月》:《踏莎行·中秋不见月》是陈德武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中秋之夜,由于云层遮挡,月亮显得有些神秘和不寻常。作者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月亮的深深眷恋和对年节传统习俗的无奈感受。词中的“枝头不见南飞鹊”、“姮娥何事太多情,今宵故误年时约”等句子,生动地表达了中秋节特有的情感体验。

《踏莎行 · 中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人们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滋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