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仁堪联

廉吏可为乎?
只留半壁图书,与两袖清风,分贻儿辈;
老夫既耄矣,剩有病中涕泪,随大江流水,洒到君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王仁堪联”是清朝诗人盛昱所撰的古诗,其内容主要表达了对王仁堪去世的哀悼与对其一生品德的赞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挽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仅承载着悼念亡者的哀思,也体现了作者对逝者的敬仰之情和对生者生活的期许。

《挽王仁堪联》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影响,可以追溯至清代中期。王仁堪,即王鸣雷,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其作品深受后人所喜爱。盛昱,作为清朝的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著称。此联便是在纪念王仁堪的逝世之际创作而成的,旨在表达对这位前辈学者的敬意和怀念。

《挽王仁堪联》全文如下:“太行匹马奔丧,五日而来,有子如斯,先生不死;沧海横流抗论,千秋之上,其人不作,吾辈焉依。”此联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地概括了王仁堪一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术成就。“太行匹马奔丧”意指王仁堪为了参加朋友的葬礼不顾艰险长途跋涉,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孝道。而“沧海横流抗论”,则反映了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仍能挺身而出,坚持正义的立场。整联诗既表达了对王仁堪个人品格的高度赞美,也寄托了对后世学者的期望,即希望他们能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坚守信念,勇担责任。

从文学价值来看,《挽王仁堪联》不仅是对王仁堪个人生平的缅怀,更是一部反映清代文风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当时文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态度,也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文关怀。此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堪称古代挽诗的佳作之一。

《挽王仁堪联》不仅是对王仁堪个人生平的缅怀,更是对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一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