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兴犹浓,游情漫急,素鸾初到花里。
魄已新添,提起前宵心事。
恨圆晖、圆不多时,刚两转、便难相似。
游戏。
是吴郎斧快,一边修去。
屈指休题七字。
恐牛女河边,懵腾惊起。
回笑嫦娥,瘦损而今方始。
但假借、算日为年,恰金雀、鸦鬟年纪。
妍丽。
喜秋光末减,馀波犹绮。
月华清·十七夜月 其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华清·十七夜月其五》是清代诗人黄之隽创作的一首古诗。《月华清·十七夜月其五》以其优美的意境、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瑰宝。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
从内容上看,《月华清·十七夜月其五》描绘了诗人在夜晚观月时的情感变化与心理活动。诗中“冶兴犹浓,游情漫急,素鸾初到花里”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沉醉于美好自然之中的情景。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文人骚客对于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的“恨圆晖、圆不多时,刚两转、便难相似”表达了诗人对于月亮圆缺变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艺术手法上,《月华清·十七夜月其五》也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月亮的圆缺比作人的悲欢离合,既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远。同时,诗人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月华清·十七夜月其五》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清代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黄之隽这样的文人墨客能够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才华,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黄之隽的艺术成就,也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审美趣味。
《月华清·十七夜月其五》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而受到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赞誉。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以及文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