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十六夜月 其四

相望红轮,仍圆皓魄,海云练练才吐。
七实重修,依样昨宵琼宇。
爱清光、千里君同,称二八、紧联三五。
延伫。
料广寒再舞,一回霓羽。
漫信羲和填注。
取蓂叶平分,晦期倒数。
秋也才中,佳节何妨让与。
问夜来、踏月娇娃,剩多少、画桥香雾。
蟾免。
愿从今休缩,一丝儿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华清·十六夜月其四》是清代诗人黄之隽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中秋明月的赞美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内容:

  1. 诗歌原文
    相望红轮,仍圆皓魄,海云练练才吐。
    七实重修,依样昨宵琼宇。
    爱清光、千里君同,称二八、紧联三五。
    延伫。料广寒再舞,一回霓羽。漫信羲和填注。
    取蓂叶平分,晦期倒数。秋也才中,佳节何妨让与。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月华清·十六夜月其四》以“相望红轮”开篇,形象地描绘了中秋时节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它依然圆亮如初,光芒四射,犹如明亮的玉盘挂在天际。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月光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亲人或友人的深情,以及对团圆、和谐的渴望和追求。
  • 文化内涵:“海云练练才吐”等句子展现了中国传统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景观描写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致远的诗意世界。
  • 结构布局:全诗遵循了七言律诗的格式要求,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形成了整齐划一的韵律美。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当时的文学艺术氛围浓厚,文人墨客多有咏月之作。
  • 作者生平:黄之隽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文学成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尽管具体生平不详,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红轮”、“皓魄”、“海云”、“霓羽”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夜晚,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内心世界。
  • 语言风格:黄之隽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得诗歌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 情感表达: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感染力。

《月华清·十六夜月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中秋节日情怀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作品。在欣赏这首诗时,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友情和团圆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