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十四夜月 其三

暮色苍然,明蟾先起,绝无云影来犯。
历日掀看,渐向中秋逼险。
不争差、些子光阴,肯夺个、好名先占。
模范。
算尚留馀地,一分仍减。
仿佛初窥鸾鉴。
正乍褪奁衣,侧边兜掩。
瞒却人间,何处寻他缺陷。便挨过、十二周时,定又是、一层烘染。
微欠。
料垣娥不寐,匀圆双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华清·十四夜月其三》是清代黄之隽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月亮升起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亮的皎洁和天空的苍茫,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暮色苍然,明蟾先起,绝无云影来犯。历日掀看,渐向中秋逼险。不争差、些子光阴,肯夺个、好名先占。模范。算尚留馀地,一分仍减。仿佛初窥鸾鉴。正乍褪奁衣,侧边兜掩。瞒却人间,何处寻他缺陷。

  2. 艺术手法

  • 黄之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月亮比作“鸾鉴”,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
  • 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如“争差”、“肯夺”等,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
  • 通过对比“争差”和“些子光阴”,“些子光阴”和“好名先占”,表达了时间的宝贵以及人们对于名声的渴望。
  •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通过对月亮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 诗歌鉴赏
  • 《月华清·十四夜月其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
  • 通过对夜空中月亮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月华清·十四夜月其三》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着丰富哲理的人生哲学。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