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十八首 其十八

虚说卢家白玉堂,可怜三十六鸳鸯。
谁将消息报王昌。
晓梦怕逢欢处醒,春宵偏是别来长。
怨郎无益转思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十八首 其十八》是宋代诗人项鸿祚的一首词。在这首诗中,项鸿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景象与作者的内心世界。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具体分析:

  1. 诗词原文
    流水桃花一段春。移舟洞口祗逡巡。路迷惆怅在风尘。
    俗客自伤难换骨,仙源谁许易通津。始知薄福是渔人。

  2. 诗词赏析

  • 自然景象描绘:诗篇以“流水桃花”开头,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同时“移舟洞口祗逡巡”,表达了诗人在探寻美景过程中的迟疑和迷茫。
  • 人物心境描写:通过“路迷惆怅在风尘”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与无奈。这里的“路迷”既指外在的路途迷茫,也暗指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 哲理思考:“俗客自伤难换骨,仙源谁许易通津。”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思考,既有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人生观体现:“始知薄福是渔人。”这句表明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认为平凡而简单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地点均不详,但可以推断为宋代的作品,因为这一时期的词作具有典型的宋代文学特征。
  • 根据现存资料,没有更多的背景信息可考。

《浣溪沙十八首 其十八》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词,更深层次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学。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同时也能理解到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态度和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