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三首 其三

云低天重,银海无声千顷冻。
一抹炊烟,凝在疏林小市边。
诗情跌宕,何必灞桥驴背上。
乘兴来游,更着蓑衣唤钓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减字木兰花三首 其三”是一首描写女性形象的宋代词作。以下是对这首词的分析:

  1. 作者介绍
  • 史承谦,清代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1. 诗词原文
    峨眉曼绿,窣地相逢画屏曲。为数芳年,锦瑟平分一半弦。低眸无语,懊恼凌波人易去。只是模糊,待写冬郎偶见图。

  2. 诗词翻译
    峨嵋山上翠绿色的山石,铺满地面如同相遇在屏风上。青春的时光仿佛被平分,琴瑟共鸣的一半旋律。低头沉默无言,遗憾那些轻盈舞步的人儿轻易离去。心中模糊不清,只希望能描绘冬郎偶然见到你的画面。

  3. 诗词鉴赏

  • 意境营造:此词开篇即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时间流逝,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氛围,为后续的情感抒发铺垫基础。
  • 情感表达:词人通过“低眸无语”、“懊恼凌波人易去”等句式,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无法持续、青春易逝的无奈与感伤。
  • 艺术手法:使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背景
  • 词人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境遇的影响,创作了这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词作。

通过对“减字木兰花三首 其三”这首宋代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同时,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学习与欣赏,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