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铁索桥

险矣盘江路,何年铁索桥。
古藤援旅客,绝壁束秋潮。
绿涧呼蛮部,垂虹溯汉朝。
风枝浑不定,为问挂猿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铁索桥》是清代诗人邹志伊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渡铁索桥时的所见所感。该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铁索桥的惊险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以下将详细介绍《渡铁索桥》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邹志伊(1711-1765),字学川,又字洛南,号镜阳,江苏无锡人。一桂子,乾隆九年举人。他的诗作流传于世,有诗集《蠹余存稿》。
  1. 诗歌原文
    险矣盘江路,何年铁索桥。
    古藤援旅客,绝壁束秋潮。
    绿涧呼蛮部,垂虹溯汉朝。
    风枝浑不定,为问挂猿条。

  2. 诗歌分析

  • 第一段“险矣盘江路,何年铁索桥。”描述了盘江路的险峻景象,以及铁索桥的历史沧桑感。通过使用“险矣”一词,强调了盘江路的危险性,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紧迫感。
  • 第二段“古藤援旅客,绝壁束秋潮。”则通过对古藤和绝壁的描写,展现了铁索桥的险峻环境和历史的沉淀感。这些自然元素与“游客”的互动,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 第三段中“绿涧呼蛮部,垂虹溯汉朝。”利用“绿涧”、“垂虹”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怀念和敬仰。同时,“呼蛮部”和“溯汉朝”也暗示了铁索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最后一段“风枝浑不定,为问挂猿条。”则通过描述风中的枝条摇摆不定,引出对挂猿的提问,增加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引人思考的元素。
  1. 创作背景与意义
  • 《渡铁索桥》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邹志伊在诗中提到的“古藤、绝壁、秋风”,可能来源于他对铁索桥的实际观察或想象。
  • 这首诗的创作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还体现了他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通过对铁索桥的描述,表达了对过往英雄人物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敬仰。

《渡铁索桥》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景和历史情怀的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心灵之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畏,还能深入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