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清明

莺声似曲,花光如醉,玉溆波纹微皱。
乱烟苦雨近黄昏,又酝酿、清明时候。
迢迢欢梦,厌厌酒病,小院坐残银漏。
情知薄幸不归来,犹自把、绣衾薰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清明》是清代彭孙遹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对这首文学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鹊桥仙·清明》的作者彭孙遹,字骏孙,号羡门、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他在顺治十六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等职,并曾中博学鸿词科第一名,被授编修之位。他不仅在诗坛上有着不俗的成就,而且在词的创作上也颇有建树,尤以小令作品著称,被誉为“吹气如兰彭十郎”。

  2. 文学风格:《鹊桥仙·清明》展现了彭孙遹的诗词特色。词中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丰富的想象。例如,“烟芜泻浪,晴川铺练,一阵风来吹皱”,描绘了一幅宁静又带有动态美的春日景象。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3. 作品赏析:在《鹊桥仙·清明》中,彭孙遹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比如,“口噙红豆寄多情,为谁把、相思尝透”,通过红豆这一象征爱情的物品,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这种深情而含蓄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和感染力。

《鹊桥仙·清明》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诗词作品,也是理解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