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和璧园艳体 其四

琼岛天风紫电光,上清归路到披香。
绮窗本托青飞雀,羽猎偏骑白凤皇。
无复银槎开夜宴,悔教菱镜照春妆。
华阳不是无丹诀,待得丹成海有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仙诗和璧园艳体 其四》是一首描绘楚国佳人的华丽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美人的美貌与才情。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相关介绍:

  1. 作者介绍:曾广钧,清末民国初诗人,湖南湘乡人。曾广钧是曾国藩长孙,光绪十五年中进士,并授翰林院编修。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如《游仙诗和璧园艳体》中的“不教茅许同珠藉,偏有裴樊渡石桥”描绘了楚地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
  2. 诗句原文
    楚国佳人号绛绡,
    芙蓉新殿斗纤腰。
    不教茅许同珠藉,
    偏有裴樊渡石桥。
    芝馆乌龙惊绣榻,
    桃源仙犬吠云翘。
    青童昨夜朝阿母,
    一夕微霜蕙叶凋。
  3. 诗句解析
  • 楚国佳人号绛绡:这句描绘了楚国佳人如同绛色的轻纱那样飘逸美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体验。
  • 芙蓉新殿斗纤腰:形容佳人身材苗条,像芙蓉花一样娇嫩,同时强调了她的优雅身姿。
  • 不教茅许同珠藉: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其他贵族子弟不能拥有佳人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 偏有裴樊渡石桥:裴樊是唐代著名美女,此处用以比喻佳人的非凡魅力。石桥则增添了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
  • 芝馆乌龙惊绣榻: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场景,乌龙(指传说中的龙)惊动了绣着云霞的华丽的床榻。
  • 桃源仙犬吠云翘:描述了一幅神仙般的画面,桃花源中的狗儿在吠叫,似乎在迎接远方的宾客。
  • 青童昨夜朝阿母:青童即年轻的道士,这里用他来暗喻佳人的高贵身份和她的年轻貌美。
  • 一夕微霜蕙叶凋:以微霜比喻时间的流逝,暗示了佳人的美貌易逝,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佳人美好品质的赞美和不舍。
  1. 历史背景:该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可能创作于清末民国初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神话色彩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 含蓄委婉:诗中多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佳人比作绛绡、芙蓉等,使得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含蓄。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楚国佳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哀叹,情感真挚动人。
  1. 文化影响:《游仙诗和璧园艳体》作为曾广钧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这首诗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后人传颂。
  2. 现代价值:虽然这首诗写于数百年前,但其所蕴含的美学理念和人文精神仍然具有现代价值。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

《游仙诗和璧园艳体 其四》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曾广钧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审美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