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樯电火簇繁星,百斛烟云夹桂舲。
二陆同时皆入洛,四愁高咏欲存邢。
岱山晓雪迷长剑,威海寒云照莫镫。
一自故园天末远,更无笺叶报缭绫。
由吴淞航海入登州洋次季融韵青蒸通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由吴淞航海入登州洋次季融韵青蒸通押》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州(今山东蓬莱)时,乘船从东海到渤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海洋的赞美之情。
首联“海门秋色满江红,帆影参差映水东”,描述了登州海域的壮丽景色:秋天的海门(指登州附近海域),江面被染成了一片红色,海浪拍打着船只的影子参差不齐地映照在水面上。这里的“秋色”和“江红”以及“帆影”与“水东”,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海上航行的繁忙场景。
颔联“日落潮生舟楫稀,渔歌遥送白鸥飞”,进一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宁静美景:太阳落下,潮水上涨,船只逐渐稀少,渔民们唱着歌谣,远处的白鸥随着歌声自由飞翔。这里通过夕阳、潮汐和渔歌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
颈联“海畔孤城映晚霞,渔村烟起锁寒沙”,则转入对登州古城的描写:海边的一座孤城在晚霞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而渔村升起的炊烟仿佛将寒冷的沙滩锁住。这一联展现了登州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
尾联“风送涛声入梦来,月明如水照江天”,则将整个画面推向高潮:夜幕降临,风带着涛声吹入梦境,明亮的月光洒满江面,照亮了整个天际。这里的“涛声”和“月明”形成了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登州海域壮阔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