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别李伯行

载酒天南烟雨楼,吴歌越舞送清秋。
坐中佳士李元礼,乐府新声宋子侯。
属国龙香翔宝珞,娃宫燕侣萃华辀。
明朝鼓枻凌沧海,去作宣南第一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沪上别李伯行》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曾广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905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曾广钧(1866年-1929年),字重伯,号伋庵,又号伋安,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孙。曾广钧为曾国藩三子曾纪鸿长子。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 甲午战争后,官广西知府。
  1. 诗歌原文
    载酒天南烟雨楼,吴歌越舞送清秋。坐中佳士李元礼,乐府新声宋子侯。属国龙香翔宝珞,娃宫燕侣萃华辀。明朝鼓枻凌沧海,去作宣南第一流。

  2. 诗歌赏析

  • 情景交融:该诗通过描绘一幅江南烟雨楼的画卷,营造出一种朦胧、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意象丰富:通过对“吴歌越舞”和“乐府新声”等意象的运用,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同时,通过描绘“属国龙香”、“娃宫燕侣”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情感深沉: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友情和友谊的珍视。通过对李伯行的送别,表达了对友人未来道路的祝福和期望。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沪上别李伯行》在艺术上有其独到之处,如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诗歌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读来朗朗上口。
  • 文化传承:该诗不仅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而且传递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 思想内涵:通过对友情与离别的描写,诗歌传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离别时,应当珍惜当下,珍视彼此之间的友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沪上别李伯行》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而且传递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同时,通过对友情与离别的描写,传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