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毂车声喧法曲,卖饧箫韵入晴天。
金银台榭居头上,珠玉糠秕杂眼前。
姹女数钱要是谶,贾胡谐价讵云贤。
壁中文字今知伪,谁破千金购一篇。
己卯年正月九日至琉璃厂观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卯年正月九日至琉璃厂观集》是一首清末近现代初的七言律诗,作者是曾广钧。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信息:曾广钧(1866年-1929年),字重伯,号伋庵,又号伋安,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的三子曾纪鸿之子。他光绪十五年(1903年)中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于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他官至广西知府。
诗歌原文:
击毂车声喧法曲,卖饧箫韵入晴天。金银台榭居头上,珠玉糠秕杂眼前。姹女数钱要是谶,贾胡谐价讵云贤。壁中文字今知伪,谁破千金购一篇。主题思想: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琉璃厂市集繁华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商业繁荣和市井生活的热闹。诗中“击毂车声喧法曲”和“卖饧箫韵入晴天”等描写展示了京城琉璃厂的繁忙景象;而“姹女数钱要是谶,贾胡谐价讵云贤”则揭示了当时市场交易的不正当行为,如占卜与欺诈。最后两句“壁中文字今知伪,谁破千金购一篇”则表达了对当时文化市场中虚假内容的批判。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曾广钧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金银台榭居头上”“璧中文字今知伪”,以及通过对比“珠玉糠秕杂眼前”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评。这种巧妙的用词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历史背景:该诗创作于19世纪末的中国,正值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和文化都在快速变革之中。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与诗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其作品中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己卯年正月九日至琉璃厂观集》不仅是一首描写都市生活和商业繁荣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批判精神和深刻思想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