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深深碧鲜痕。
梨花满地不开门。
一生消得几黄昏。
何处朱阑初倚笛,谁家绮席正开尊。
从来顽石是无魂。
浣溪纱·黄昏
介绍
《浣溪纱·黄昏》是清末民初的诗人曾廉创作的一首词,由其小院深深碧鲜痕、梨花满地不开门等句子描绘出一幅深秋庭院的静谧景象。以下是对这首作品更为详细的介绍:
作者生平:曾廉(1856-1928),字伯隅,湖南宝庆邵阳县石牛山人。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翌年会试后,任国子监助教,参与编修《大清会典》,为大学士徐桐赏识。戊戍维新运动中,曾廉上书朝廷,指责康有为、梁启超为“舞文诬圣,聚众行邪,假权行教”之徒。时雀塘铺(今新邵县境内)人樊锥在邵阳组织“南学会”,倡新学。曾廉于邵阳学宫会集群儒斥樊“倡邪说,背圣教”,将其驱逐出邵阳。
诗歌内容:诗中的“蒸上人家第几村。澹烟疏柳欲黄昏。”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乡村景色,淡烟疏柳之间,黄昏即将到来。“危楼独立望修门。天气养花阴不雨,时光布谷冷还温。”则展现了诗人站在高楼上远眺的情景,天气虽然寒冷,但花草依然生机勃勃。“流波一去负春恩。”则是诗人感叹时光流转,青春易逝。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艺术特色:《浣溪纱·黄昏》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在语言运用上,曾廉的词句简洁明了,富有画面感。例如,“小院深深碧鲜痕。梨花满地不开门。”通过简单的词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深秋庭院中。其次,在结构安排上,这首词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形式,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最后,在情感表达上,曾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
《浣溪纱·黄昏》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和韵味。对于热爱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阅读材料,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