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角呜咽闭禁城,不堪垂泪更分明。
未成报国惭儒术,宛是还乡听鼓声。
一月照人愁欲绝,百年多难若为情。
未知忧患犹多少,羡尔厨头老步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画角呜咽闭禁城,不堪垂泪更分明。
未成报国惭儒术,宛是还乡听鼓声。
一月照人愁欲绝,百年多难若为情。
未知忧患犹多少,羡尔厨头老步兵。
《平谷秋兴六首 其二》是由清代诗人曾习经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季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内心的愁苦,以及对自己未能报效祖国的遗憾。下面将从诗歌原文、艺术特色、历史背景、思想情感、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画角呜咽闭禁城,
不堪垂泪更分明。
未成报国惭儒术,
宛是还乡听鼓声。
一月照人愁欲绝,
百年多难若为情。
未知忧患犹多少,
羡尔厨头老步兵。
历史背景:曾习经生活在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之中。国家的边疆问题、内部的农民起义、社会的阶级矛盾,都在不断地考验着国家的稳定性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心境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思想情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通过画角的声音和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未能报效国家而感到的遗憾和内心的痛苦。同时,诗人也表现出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文学价值:
《平谷秋兴六首 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意义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研究资料和欣赏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