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角呜咽闭禁城,不堪垂泪更分明。
未成报国惭儒术,宛是还乡听鼓声。
一月照人愁欲绝,百年多难若为情。
未知忧患犹多少,羡尔厨头老步兵。

【注释】平谷秋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诗人在长安时所作一组诗,共六首。后编入《全唐诗》。画角:指军中乐器横吹曲《折杨柳》和笛曲《胡笳》。呜咽:声音低沉而悲凉地哭泣。垂泪:流泪。分明:清楚。儒术:儒家学说。报国:为国家效力。惭:惭愧。宛是:仿佛。还乡:回家省亲。月:代指家国。照人:照临人间。愁欲绝:愁绪如同断了一样。百年:一百年的岁月。多难:灾难很多。犹:仍然,还。厨头:厨房。老步兵:指杜甫晚年家居草堂,自称老杜、老夫。

【赏析】这是一首感时伤世之作。前半部分写诗人对朝廷政治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后半部分抒发诗人对家人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深沉,风格沉郁悲壮,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画角鸣悲咽禁城,不堪垂泪更分明。”此句起笔突兀,声调凄紧,渲染出一片肃杀的气氛。“画角”即军中横吹曲《折杨柳枝》,又称为《胡笳十八拍》、《哀胡妾》《胡茄怨》等。它以幽怨悲切的情调,描绘战争的残酷,表现战士对和平的渴望。诗人用“呜咽”二字写出了画角之声的凄凉悲惨。“禁城”,指京城长安。诗人站在城楼之上,听到画角声声,不禁想起家乡,心中不免黯然落泪。“垂泪更分明”,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情绪。“更分明”三字,把诗人因思乡而流泪的情状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未成报国惭儒术,宛是还乡听鼓声。”诗人想到自己未能为国尽忠,内心深感愧疚;而回到家乡,听到那熟悉的战鼓声,更是感慨万千。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诗人并没有因为不能报效国家而感到羞耻,反而觉得自己没有能够尽到作为读书人的本分,愧对国家,愧对自己的所学。“宛是”,好像。“宛是还乡听鼓声”,说明他虽然身处异地,但是心系家乡。“鼓声”不仅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号令,代表着战争的开始,代表着国家的危机,也代表着诗人心中的无奈和痛苦。

“一月照人愁欲绝,百年多难若为情。”此句中,诗人用“愁”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也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愁”字还象征着诗人的爱国情怀。“百年多难若为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百年来的多灾多难让人感到多么的难过啊!这里的“多难”,既是对国家命运的描述,也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诗人用“若为情”三个字,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未知忧患犹多少,羡尔厨头老步兵。”最后一句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感慨和总结。诗人用“未知忧患犹多少”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疑惑,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忧患还有多少。而“羡慕尔厨头老步兵”则是对那些在困难时期依然能够坚持自己信念的人的赞美。这句诗中的“老步兵”指的是杜甫本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坚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