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
朝去暮还对妻子,杀鸡为黍会四邻。
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
君归自有青塘山,筑室种树莫言艰。
送淩十一归长沙五首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其四是曾国藩的作品,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这首诗作于1862年,当时曾国藩正在湖南担任地方官员,而凌十一则因故离开长沙返回原籍。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天送别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活的哲思。
诗的前两句“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像隐士那样远离尘世的遗憾。这里的“山中人”象征着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高洁境界,而作者的自省则是对这种境界的一种向往。接着,“朝去暮还对妻子,杀鸡为黍会四邻”描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平凡与朴实,以及与家人共度时光的幸福。最后两句“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则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人将世间的纷扰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对照,显示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心态。
在艺术表现上,《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 其四》采用了简洁明快的笔触,通过细腻的观察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具有视觉美感,更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例如,落叶随水流东漂西荡,被比喻成世间万事皆由前定;而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也被转化为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哲学思考。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也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该诗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情感真挚而内敛,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诗中的用词选择也十分考究,如“微雨”、“残秋”、“落叶”等自然意象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一种凄清而又不失雅致的氛围。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送凌十一归长沙五首 其四》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曾国藩个人品格、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曾国藩及其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