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湖五首 其五

颇忆家山好,去乡兹六年。
此闲行乐地,小有洞庭天。
点缀须人力,招寻信妙缘。
使君殊不俗,把酒意茫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湖五首 其五》是清代文人曾国藩创作的五言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桂湖五首 其五》是出自清代文人曾国藩之手,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战略家,还是一位理学家和文学家,在晚清时期享有“曾文正”的谥号。他的生平和政治成就使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名臣如李鸿章和左宗棠齐名,合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的诗文作品广受后世推崇,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地位,也在政治思想上有着深远影响。
  1. 诗歌原文
  • 矮桂枝钩袖:矮小的桂树弯曲着枝条,仿佛在衣袖上轻轻摇曳。
  • 丛空叶打头:丛生的叶子高高举起,像是要打在他的头上。
  • 堤行皆反径:沿着堤岸行走时,发现道路都是相反的方向,这可能是因为水道的原因。
  • 路断得高楼:在一段路断了的地方,却出现了高楼,显得格外突兀。
  • 栏槛干回锦:栏杆和台阶上的花纹宛如锦绣般绚烂多彩。
  • 落霞沉水底:落日余晖映照在水面上,像一片美丽的霞光,但最终只能沉入水底,无法收起。
  1. 主题与情感
  • 此诗通过对桂湖的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之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生动活泼,如“桂花”与“野鸭”、“雁”的对比,增添了诗意的深度和层次感;而“落霞”与“水底”的描写则营造了一种唯美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由远及近,层层深入,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来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典型风格。
  1. 文化背景
  • 桂湖的历史:据记载,桂湖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湖泊。杨升庵修撰故宅在此,使得桂湖成为了文人墨客吟咏之地。
  • 曾国藩的政治背景:曾国藩作为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同时也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人物。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1. 鉴赏价值
  • 美学价值:此诗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 思想价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部蕴含哲理的作品。

《桂湖五首 其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诗人与自然,也连接了诗人与历史。它展示了曾国藩深邃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