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竹枝词 其五

千人石上紫云箫。
一曲清歌魂欲销。
胜会中秋才罢却,便须串月小长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姑苏竹枝词 其五》是元代著名诗人陈秀民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写姑苏台上的月亮和水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月落西边有时出”与“水流东去几时还”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又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不可逆转。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秀民,字庶子,元代温州人,后为嘉兴人。他在文学领域有着丰富的成就,曾担任武冈城步巡检及知常熟州等职,并在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和翰林学士等职位上有所作为。他的诗歌作品《寄情稿》收录在《国学荟古诗词鉴赏》一书中。
  1. 诗意解析
  • “屋冷鸦飞村路长”,描绘了夜晚村庄的宁静景象,乌鸦飞舞在寒冷的夜空下,映衬着漫长曲折的小路。
  • “大姑行嫁细姑忙”,则形象地表现了姑苏地区女子的婚嫁习俗,以及她们忙碌而紧张的生活状态。
  • “茜红不耐单衫子,撞著前头铁裲裆”,则是用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江南女性服饰的特点,以及她们穿着单薄衣物时的艰辛。
  1. 文化内涵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作者对传统风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都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 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以及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思考。
  •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月落”与“水流”、孤寂与繁忙、美丽与沧桑进行了巧妙的对照。
  1. 后世影响
  •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元末社会生活的窗口。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姑苏竹枝词 其五》不仅是陈秀民个人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元代苏州地区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风情和文人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