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竹枝词 其二

弓腰帖地曲弯弯。
水鬓拖云雀色斑。
翻尽从前巾舞曲,新来齐唱娜如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姑苏竹枝词 其二》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之一,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姑苏竹枝词 其二》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如下:

  1. 创作背景:《竹枝词二首·其二》作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之一,创作于公元822年。此时的刘禹锡正处于人生中较为沉寂的阶段。此前,他曾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而遭遇贬谪,流放十年之久,直到唐穆宗即位后才被召回长安。
  2. 主要内容:诗中通过描绘楚水和巴山的美丽风光,以及巴人演唱的本乡歌曲,表达了对外在漂泊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回归家园的渴望。最后,诗人用“回入纥那披绿罗”的意象,展现了人们回到家乡后的喜悦与轻松。
  3. 艺术特色:与其他竹枝词相比,这首诗更侧重于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而非直接描述具体的场景或事物。这种写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4. 文化意义:《竹枝词二首·其二》不仅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一组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刘禹锡的《姑苏竹枝词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家乡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唐代文人对于故乡与自然之间深厚感情的体现。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