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宾留除夕在禁寄馈烛炭

楚冠同戴不同名,尔为官来我舍生。
亲在许人忧转愧,家忘为国辱偏荣。
蜡消除夜风前泪,炭热寒宵雪内情。
善易年来应更进,漫持河洛问君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毛子宾留除夕在禁寄馈烛炭》是一首反映清代文人情感与政治立场的诗歌,由清代诗人嵇永仁创作于康熙间。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1. 作者介绍
  • 嵇永仁(1637—1676),字留山,初字匡侯,别号抱犊山农,江南无锡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耿精忠叛变事件与范承谟同被拘捕,后闻承谟被害,遂自缢死。
  1. 诗句解析
  • “楚冠同戴不同名,尔为官来我舍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个人牺牲的无奈接受。
  • “亲在许人忧转愧,家忘为国辱偏荣。”反映了诗人在亲情与国家之间挣扎的复杂心理。
  • “蜡消除夜风前泪,炭热寒宵雪内情。”描述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孤独感和对亲人的思念。
  1. 文学价值
  • 《毛子宾留除夕在禁寄馈烛炭》是嵇永仁晚年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清朝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境遇。
  • 这首诗在表达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修辞和象征手法,如“蜡消除夜风前泪”,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毛子宾留除夕在禁寄馈烛炭》不仅是一部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文人思想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