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吴铁樵

十年席帽走神京,覆额佳儿已长成。
闻道苦心知教爱,更能深识济艰贞。
而翁胸有愁千斛,课子家馀书百城。
终见神驹起山泽,渥洼雷雨一纵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吴铁樵》是一首诗,由清末近现代初诗人乔树楠创作。此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吴铁樵的深厚情感和对教育、济世的崇高理念,以及其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
  • 乔树楠:字茂轩,又字损庵,四川成都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曾担任刑部主事,累迁郎中,最后升至学部左丞。在戊戌变法期间,面对国家危难,乔树楠不畏权势,勇于表达自己的立场。
  1. 创作背景
  • 《赠吴铁樵》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期,当时社会动荡,政治局势多变。乔树楠作为一位官员,经历了戊戌变法的波折,他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理想抱负在诗中有所表露。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十年席帽走神京: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远离尘嚣的愿望。
  • 覆额佳儿已长成:意味着吴铁樵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 闻道苦心知教爱:暗示了诗人对教育的重视,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
  • 更能深识济艰贞:强调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1.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整首诗歌通过对吴铁樵及其子女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 语言精炼:乔树楠的诗作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交融。
  1. 文学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该诗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复杂局面和文人的思想风貌。
  • 艺术特色:乔树楠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谐与意境营造,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
  1. 历史评价
  • 文学成就:乔树楠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人传颂。
  • 思想影响:他的诗歌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体现。

《赠吴铁樵》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它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和理想追求,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