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国梁联

东南半壁,血战十年,哪知功坏垂成,顿使江天空保障;
豆俎千秋,荣褒九陛,自诧言多幸中,先从草泽识英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张国梁联是清代李仲良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张国梁英勇事迹的高度赞扬和对他不幸牺牲的深切哀悼。下面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李仲良生活在清朝,其创作背景是在咸丰年间抚治广西的十年间。在这段时期内,他见证了广西的会党起义,并多方镇压分化这些力量,同时也招降了首领张嘉祥。李仲良通过自己的经历,创作出这副表达对张国梁英雄行为和牺牲精神的挽联。

  2. 作品内容:挽张国梁联中,李仲良通过对张国梁的评价,表达了对这位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其中“统万军讨贼数年,壮哉慷慨捐躯,到处威名知翼德”赞扬了张国梁统率万军讨伐贼寇的英勇行为,他的壮志豪情和无畏牺牲使他声名远扬。而“作两江擎天一柱,惜也英雄掣肘,至今遗恨忆睢阳”则描绘了他的英勇形象,虽然作为两江地区的重要支柱,但因英雄受到掣肘,未能施展全部才能,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3. 历史背景:张国梁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晚期。当时广西会党不断起义,李仲良本人也在这一时期参与了对抗太平军的镇压工作,并且曾担任过两广总督等重要职务。因此,他对张国梁的遭遇和贡献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4. 文学价值与影响:这副挽联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展示了李仲良深厚的文学造诣。它不仅是对张国梁个人英勇事迹的赞颂,也是对那个时代英雄们无私奉献精神的缅怀。这副挽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研究清末民初历史与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挽张国梁联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还表现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和怀念。通过欣赏这副对联,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文学艺术对于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