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蒋拙存

江东遗老叹凋零,又见华阳堕晓星。
剩有银钩千万本,堪齐石鼓十三经。
白头供奉非蕉梦,黄卷携将付鲤庭。
太息虚舟木已拱,不留知己为君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蒋拙存》是一首由清代过炳蚪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生活状态及文化环境。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作品原文
    江东遗老叹凋零,又见华阳堕晓星。
    剩有银钩千万本,堪齐石鼓十三经。
    白头供奉非蕉梦,黄卷携将付鲤庭。
    太息虚舟木已拱,不留知己为君铭。

  2. 作者简介
    过炳蚪(约1780年—约1849年),字子美,号秋帆,清代江苏无锡人,著名诗人、学者。他一生著述甚丰,尤以诗歌闻名。

  3. 作品鉴赏

  • 悼念亡故友人:诗中“江东遗老叹凋零,又见华阳堕晓星”表达了对于逝去友人的哀思,同时用“华阳”指代朋友的墓地,暗指其已逝。
  • 文化象征:诗中的“银钩千万本”、“十三经”象征着丰富的知识和文化遗产,暗示友人生前学识渊博,对古代经典有着深刻的研究。
  • 人生感慨:“白头供奉非蕉梦,黄卷携将付鲤庭”反映了诗人自己晚年的生活状态,即虽已步入暮年,但仍然勤勉于学问和文学创作。
  • 哲学思考:“太息虚舟木已拱,不留知己为君铭”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超然的态度,即使友人离去,仍希望留下自己的著作,让后人铭记。

《挽蒋拙存》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首古诗,可以感受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阅读这样的诗歌时,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