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觥世族旧衣冠,共作旗亭话岁寒。
少壮轻过惊老至,湖山虽好欲归难。
已无身后千秋想,且尽樽前一饷欢。
惟楚有材诚不忝,耆英写入画图看。
酬和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和九》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许宝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探讨《酬和九》的艺术特色时,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艺术手法:《酬和九》运用了典型的传统诗歌形式,即七言律诗,这种体裁通常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有助于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此外,通过对仗、用典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首诗既富有音乐美,又富含深意。
情感表达:诗中的“觥觥世族旧衣冠”和“湖山虽好欲归难”体现了诗人对于过去荣华富贵的追忆以及对当前困境的无奈感怀。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变化。
意象选择:“觥觥世族旧衣冠”、“少壮轻过惊老至”等词语不仅描绘了具体的景象,还通过这些景象传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悟。例如,“少壮轻过惊老至”,这句话通过时间的流转引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惟楚有材诚不忝,耆英写入画图看”,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才华的认可与自豪。
哲理内涵:《酬和九》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抒发,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如“已无身后千秋想,且尽樽前一饷欢”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深刻见解,以及面对生死的态度。
《酬和九》作为许宝衡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