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台湾 其二 乙未

南北相持气势侔,将军非为喜戈矛。
从无卧榻人容睡,自有机关鬼与谋。
十万曾闻输晋粟,三千宁惜返吴舟。
姚施俞戚前勋炳,莽莽波涛日夜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许宝蘅并未创作名为《书台湾 其二 乙未》的文学作品实际上,许宝蘅是近现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中确实包括了《书台湾 其一 乙未》这一作品,但并非“其二”的版本。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作者许宝蘅的背景和意义:

  1. 诗歌原文及背景介绍
  • 作者简介:许宝蘅,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民初,字少卿,号石屏,浙江绍兴人。他的作品以古体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 诗歌内容: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海中孤岛古无名,二百年来服圣清。侯尉车书通内地,冠裳文物启边城。荷兰退避皇威詟,荆刺删除善气生。太息苍黎安治世,但知耕稼未知兵。”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1. 作品主题与思想
  • 历史与现实:诗中的“海中孤岛”象征着国家在历史上的孤立无援,而“二百年来服圣清”则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历史记忆。
  • 文化传承:通过“侯尉车书通内地,冠裳文物启边城”可以看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表示了赞赏。
  • 民族觉醒:诗的最后两句“太息苍黎安治世,但知耕稼未知兵”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以及对民众教育和军事知识的缺失表示担忧。
  1. 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
  • 艺术手法:许宝蘅的诗作以其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寓意和鲜明的时代特点著称。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使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社会反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类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心态。

虽然许宝蘅并非《书台湾 其二 乙未》的作者,但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许宝蘅作品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