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西南玉镜明,佳期迢递隔层城。
频飞千里针楼梦,独听空堂夜雨声。
乌鹊桥成头渐白,银河天远水空盈。
但令此夕常相会,牛女何劳别恨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不见西南玉镜明,佳期迢递隔层城。
频飞千里针楼梦,独听空堂夜雨声。
乌鹊桥成头渐白,银河天远水空盈。
但令此夕常相会,牛女何劳别恨生。
《七夕雨中》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作品,首次出版于1928年。这是一篇描写七夕节夜晚下雨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慨。
文章开头,朱自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七夕之夜,天上的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他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个浪漫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星河璀璨、月光如水的夜空之中。然而,就在这份美好即将到来之时,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这份宁静。
朱自清将镜头转向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他看到街上的人们纷纷躲避雨水,有的躲进了屋檐下,有的躲在了商店的橱窗里。这些场景与牛郎织女相映成趣,让人不禁思考:这世间的爱情是否就像这场七夕雨一般,时而晴朗明媚,时而滂沱倾盆?
朱自清以一句“我看着窗外的雨,听着屋外的人声”,结束了这篇散文。这句话既表达了他对眼前景象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也许是一种新的开始,也许是一种新的爱情,但无论如何,他都将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七夕雨中》是一篇富有诗意的作品,它通过描绘七夕夜的雨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深深眷恋。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现了朱自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