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顾大嗣宗伤春之作兼送南归

离亭微雪点征衣,惆怅天涯事已非。
萍叶只随潮信转,杨花争见雨中飞。
梦回遥夜惊明烛,人对残春恋落晖。
望远思乡两无赖,故山空自寄当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顾大嗣宗伤春之作兼送南归》是一首清代许廷鑅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离亭微雪、惆怅天涯等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简介
  • 许廷鑅(生卒年不详),字子逊,江苏长洲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官福建武平知县。
  1. 诗歌原文
    离亭微雪点征衣,惆怅天涯事已非。
    萍叶只随潮信转,杨花争见雨中飞。
    梦回遥夜惊明烛,人对残春恋落晖。
    望远思乡两无赖,故山空自寄当归。

  2. 诗意解析

  • 离亭微雪:描绘了一种寒冷而清新的氛围,暗示着离别的情感与环境的清冷。
  • 惆怅天涯事已非: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离别后无法重逢的无奈和哀愁。
  • 萍叶只随潮信转:比喻友人如同漂泊不定的浮萍,随风漂流,难以把握。
  • 杨花争见雨中飞:以杨花随风飞舞为喻,形容友人在异地的生活状态,既自由又孤独。
  • 梦回遥夜惊明烛:梦中回到过去的时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变迁的无情。
  • 人对残春恋落晖:描述了在夕阳下,人们依依不舍地留恋着即将结束的春天。
  • 望远思乡两无赖:表达了诗人在远方望着故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无奈。
  • 故山空自寄当归:意味着故乡虽美,但因无法常伴左右而感到空虚。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如“离亭”、“天涯”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和遥远的氛围。
  • 对比手法:通过“明烛”、“落晖”等明暗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视觉美感和情感深度。
  • 抒情方式:整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据记载,许廷鑅在晚年与沈德潜、王昶交往,可能受其影响。
  • 文化价值: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许廷鑅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1. 文学鉴赏
  • 语言特色:许廷鑅的诗语言优美,用词精确,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 情感表达:诗歌情感真挚,细腻入微,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引发共鸣。
  • 主题思想:通过对友人和故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友情的珍视。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和顾大嗣宗伤春之作兼送南归》作为许廷鑅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研究价值: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人来说,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这首诗可以用作语文教学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和顾大嗣宗伤春之作兼送南归》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记录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哲理和情感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