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同心 咏琉璃灯

望去疑空,看来有色。
荧荧地、玉镜常悬,泱泱处、冰壶不隔。
恰掩映、火树银花,宝光相射。
才把兰膏添得。
中边如一。
水晶琢、龙子深宫,玻璃碾、鲛人密室。
有照夜,颗颗明珠,蟾蜍休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两同心·咏琉璃灯》是清代诗人许嗣隆的作品。下面将从作者介绍、诗歌原文、诗歌背景和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许嗣隆,字元升,号石门,浙江仁和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卒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尤其擅长作诗。
  • 文学成就:许嗣隆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作品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历史评价:在《清史稿》中,许嗣隆被赞誉为“诗笔超卓”,他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1.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两同心 咏琉璃灯》全文如下:“望去疑空,看来有色。荧荧地、玉镜常悬,泱泱处、冰壶不隔。恰掩映、火树银花,宝光相射。”这些诗句描绘了琉璃灯的美丽景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琉璃灯的辉煌与璀璨。
  • 艺术手法:许嗣隆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琉璃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同时,他也通过对琉璃灯的描绘,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或哲思。
  • 语言风格:许嗣隆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既简洁又富有诗意。他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许嗣隆生活在清朝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这对许嗣隆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社会环境:清朝初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可以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通过诗词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
  • 个人经历:许嗣隆的个人经历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他出身书香门第,家庭环境优越,这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此外,他也曾任职于朝廷,具有一定的官职身份,这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1. 艺术特色
  • 意境构建:许嗣隆在《两同心·咏琉璃灯》中构建了一个美丽的意境,通过对琉璃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这种意境不仅体现在视觉上的美感,更体现在诗人的情感表达上。
  • 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琉璃灯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物体,更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美丽、光明和纯洁等正面的品质,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语言精炼:许嗣隆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善于用最简单却最有力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最复杂的思想。这种语言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两同心·咏琉璃灯》作为清代诗人许嗣隆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才情横溢,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