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苏城北寺塔(丁卯(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二十四岁))

昔年买棹过阊阖,未见苏城先见塔。
今年寄迹北寺旁,日向斯塔对下榻。
偶时塔影卧榻中,掩映斜阳西射红。
旅人梦醒惊窗黑,不道寺塔道长虹。
邻居老僧致前请,邀吾登塔上绝顶。
风云生足乱烟霞,珠玉当檐垂欬謦。
斗大苏城一点烟,却好晚炊欲暮天。
娄江震泽东南指,欲泛太湖思渺然。
许子本非尘俗子,长恨年华逐流水。
何幸胜地结良缘,大千世界日俯视。
日俯视,去迟迟,陋彼眼光如豆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苏城北寺塔》是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昔年买棹过阊阖,未见苏城先见塔。
    今年寄迹北寺旁,日向斯塔对下榻。
    偶时塔影卧榻中,掩映斜阳西射红。
    旅人梦醒惊窗黑,不道寺塔道长虹。
    邻居老僧致前请,邀吾登塔上绝顶。
    风云生足乱烟霞,珠玉当檐垂欬謦。
    斗大苏城一点烟,却好晚炊欲暮天。
    娄江震泽东南指,欲泛太湖思渺然。

  2. 诗歌注释

  • 这首诗是诗人在清同治六年,即公元一八六七年所写,当时他二十四岁。
  • “昔年买棹过阊阖”中的“阊阖”,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天帝的门户,这里象征着通往神圣的地方。
  • “今年寄迹北寺旁”表明诗人目前居住在北寺附近,而北寺塔则是这个地区的标志性建筑。
  • “塔影卧榻中,掩映斜阳西射红。”描绘了一幅夕阳下,塔影映入卧室的画面。
  • “不道寺塔道长虹”中的“长虹”通常用来比喻壮观的景象或事物,这里可能指北寺塔的壮丽景色。
  • 最后两句“斗大苏城一点烟,却好晚炊欲暮天。”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苏城美景的赞叹之情,同时反映了当地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1. 诗歌鉴赏
  • 该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捕捉了诗人与北寺塔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及个人情感的流露。
  • 诗中不仅描写了北寺塔的外观特征,更通过其光影变幻、色彩映衬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故乡、对于生活、对于自然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登苏城北寺塔》不仅仅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歌,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直接表达,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