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买棹过阊阖,未见苏城先见塔。
今年寄迹北寺旁,日向斯塔对下榻。
偶时塔影卧榻中,掩映斜阳西射红。
旅人梦醒惊窗黑,不道寺塔道长虹。
邻居老僧致前请,邀吾登塔上绝顶。
风云生足乱烟霞,珠玉当檐垂欬謦。
斗大苏城一点烟,却好晚炊欲暮天。
娄江震泽东南指,欲泛太湖思渺然。
许子本非尘俗子,长恨年华逐流水。
何幸胜地结良缘,大千世界日俯视。
日俯视,去迟迟,陋彼眼光如豆时。
【注释】
- 丁卯:清同治六年(1867)作者24岁时所作。
- 阊阖:指南京的城西门,为古代城门名。
- 北寺旁:指位于苏州北郊的北寺。
- 斯塔:塔的意思。
- 掩映:隐约、隐隐约约地显现出。
- 长虹:指彩虹,古人常用“虹”来比喻天上的彩云。
- 邻居:此处泛指周围人。老僧:僧人。
- 前请:即前引之意。
- 斗大:形容小而圆,像斗一样大小。
- 烟霞:云气与山色,泛指风景。
- 娄江:指苏州近郊的河流。震泽:即太湖,古称震泽。东南指:泛指南方。
- 苏城:指苏州城。
- 太湖:指太湖水,太湖在江苏省南部。
- 渺然:遥远的样子。
- 胜地:优美的场所。良缘:美好的缘分。
- 日俯视:形容太阳从天边缓缓落下。
- 去迟迟:时间拖得很长。
- 陋:粗鄙。
【赏析】
《登苏城北寺塔》是诗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二十四岁所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绘了诗人在苏州北寺塔上观景、赏月、吟诗的情景,抒发了对祖国山川之美的热爱之情和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慨叹。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富有哲理,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句“昔年买棹过阊阖”写诗人年轻时曾乘船游览南京城西门。第二句“未见苏城先见塔”表明诗人当年所见之塔即是苏州北寺的宝塔。第三句“今年寄迹北寺旁”,点明诗人此时已来到北寺旁,并暂居此地。第四句“日向斯塔对下榻”,写诗人每日都到北寺塔下的客栈投宿,以避风雨。第五句“偶时塔影卧榻中,掩映斜阳西射红”,写诗人在塔影的掩衬下入梦,梦中塔影斜阳如火,美不胜收。第六句“旅人梦醒惊窗黑,不道寺塔道长虹”,写诗人一觉醒来,窗外已是漆黑一片。诗人感叹自己只顾欣赏美景,忘了时间的流逝,却不知寺塔已经高挂长虹,直入云端了。第七句“邻居老僧致前请,邀吾登塔上绝顶”,写诗人被邻居老僧邀请去登塔观赏夜景,并登上塔顶观赏全景。第八句“风云生足乱烟霞,珠玉当檐垂欬謦”,写诗人登高远眺,只见风云变幻,烟霞缭绕,宛如珠玉当檐下垂落般悦耳动听。第九句“斗大苏城一点烟,却好晚炊欲暮天”,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景色,只见远处的苏州城灯火朦胧,仿佛是一抹淡淡的烟霭。第十句“娄江震泽东南指,欲泛太湖思渺然”,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娄江与震泽交汇之处,太湖的水波荡漾,景色美丽而遥远。第十一句“许子本非尘俗子,长恨年华逐流水”,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并非寻常之人,但岁月如流水般匆匆而过,令人惋惜不已。第十二句“何幸胜地结良缘,大千世界日俯视”,诗人庆幸自己能与良缘相遇,在如此美妙的环境中俯瞰整个大千世界。第十三句“日俯视,去迟迟,陋彼眼光如豆时”,诗人在夕阳的照耀下俯视大地,感叹自己在狭小的眼界中难以看到世界的广阔。整首诗通过对苏州北寺塔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渴望与良缘相伴、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