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坐月 其二 (甲子(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二十一岁))

万籁齐寂寞,霏露湿阑干。
当空悬皓魄,俯仰心自宽。
老母怜小儿,为倚门闾看。
相看复相思,天涯游子寒。
前年度江北,长歌行路难。
去年分淮水,来照白头单。
安能离别者,如此月团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坐月 其二”是清代诗人许传霈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中秋之夜的独享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原文
    万籁齐寂寞,霏露湿阑干。
    当空悬皓魄,俯仰心自宽。

  2. 诗意赏析

  • 万籁齐寂:形容夜晚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声响打破了这份宁静。
  • 霏露湿阑干:描绘了秋夜里的露水沾湿了栏杆,增添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 当空悬皓魄:意指明亮的月光高悬于空中,皎洁无瑕。
  • 俯仰心自宽:表达了诗人因欣赏到如此美景而感到内心平静与释怀。
  1. 创作背景
  • 《中秋坐月 其二》作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当时作者许传霈年仅二十一岁。这一年,他经历了很多变化,从扬州传来家书准备前往泰州,途中听闻左抚军已收复余杭,而北路已被蒋布政收复海宁,杭州省城孤守贼人。这种动荡的历史时期为许传霈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 文学价值
  • “中秋坐月”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许传霈通过这首诗,展现了他对中秋明月的独特感受和深层次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现上,“中秋坐月”运用了简洁有力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诗中的“万籁齐寂”“霏露湿阑干”等词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图,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许传霈的《中秋坐月 其二》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描写中秋节夜晚景色的诗,它还蕴含着诗人对生活、历史的深刻感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明月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情感体验,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独特的美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