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腊途中冰阻(癸亥(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二十岁))

岁时催游子,风雪滞关河。
舟行五里遥,时经十日多。
焦思莫疗渴,汲泉煮行窝。
百击不开杵,手指僵欲呵。
泾绝采樵迹,渔无蓑笠过。
黄棉出当户,日暴不融和。
纵使开凌阴,江流奈澌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残腊途中冰阻》是由清代诗人许传霈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作创作于清同治二年,即公元1863年,当时许传霈二十岁。诗中详细描绘了作者在冬季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的深刻体会。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内容
  • 季节特征:诗中开头“岁时催游子,风雪滞关河”,描述了冬日里寒风凛冽、雪花飘落的景象,暗示了作者被迫中断旅程的情况。
  • 旅途艰辛:“舟行五里遥,时经十日多”反映了路途遥远和时间的漫长。这一句不仅展现了旅途的艰难,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旅行自由受限的无奈感受。
  • 生活困境:“焦思莫疗渴,汲泉煮行窝”表现了诗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措施。这里的“汲泉”意味着寻找水井打水,而“煮行窝”则是指利用行囊内的干粮来充饥。这种描述传达了一种艰苦的生活状态。
  • 自然与人文:“泾绝采樵迹,渔无蓑笠过”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其中的生存状态。这里通过对比自然与人的努力,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赖。
  • 情感表达:“黄棉出当户,日暴不融和”则以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了冬季景色的美丽和残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抒发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风雪”、“江”、“灯火”等,这些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节奏韵律:诗歌采用了四句一韵的形式,每句七个字,整体呈现出一种平仄和谐的节奏感。这种结构既符合古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也有助于加强诗歌的音乐效果。
  • 语言风格:诗句简洁明快,富有力度。虽然语言朴素,但能够直击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
  1. 历史背景
  • 清同治年:《残腊途中冰阻》的创作时间是清同治二年,这是中国清朝的第六个皇帝载淳在位期间,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也存在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
  • 文学影响:这首诗虽然不是非常著名的作品,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吸引了后世读者的目光,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一个案例。

《残腊途中冰阻》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部反映作者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