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寒雅

何处昭阳殿。
叹年年、为天磨折,霜鋋风箭。
也识玉颜人已去,尚自故林凄恋。
曾不见、闹春莺燕。
替诉同群栖托苦,祗哑哑、心事教谁辨。
恶声报,听人便。
九霄鸾鹤翱翔惯。
到而今、一般潦倒,伤心劫换。
怪煞儿童涂抹易,狼籍墨痕成片。
剩终古、垂杨相伴。
到处雪装银世界,爱羽毛、守黑知难变。
凤随我,亦非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究清末文学瑰宝——《金缕曲·寒雅》

《金缕曲·寒雅》是章钰所创作的一首词,此作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思想情感,还折射出清末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金缕曲》作为一首词牌名,以其音律优美和结构严谨而著称。在文学史上,它经常被用以表达深沉的情感与哲理思考,如宋代苏轼的“东坡乐府”便是以《金缕曲》为词牌创作了多首感人至深的作品。

章钰(字式之,又号蛰存等),生于清末的吴县(今江苏苏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尤擅长诗词创作。他的生平及创作生涯颇为丰富,著有《四当斋集》等多部作品,体现了他卓越的文化造诣和深厚的学识修养。

《金缕曲·寒雅》中,诗人以“何处昭阳殿”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场景。随后的诗句“叹年年、为天磨折,霜鋋风箭”,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无法复返的哀愁,也反映了作者面对现实政治斗争的无奈与辛酸。

诗中的“也识玉颜人已去”,则表达了对昔日辉煌不再的惋惜和对逝者的深切追忆。而“曾不见、闹春莺燕”,则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作者心中那份对往昔岁月的无尽怀念和对现实的强烈感慨。

“替诉同群栖托苦,祗哑哑、心事教谁辨”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金缕曲·寒雅》充满了悲怆与凄凉之美,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金缕曲·寒雅》不仅是一首抒情词,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清末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虽然我们不必再面对如此多的磨难和挑战,但通过学习《金缕曲·寒雅》,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人性,进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