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 基隆怀古

沈恨地。
百年战伐能记。
层层劫烬閟重渊,潜虬不起。
但看东海长红桑,蓬莱极目无际。
耿长剑,谁更倚。
虞泉坠日难系。
鼓声断处月沉沉,浪淘故垒。
返魂槎客若重来,酬君清泪铅水。
夕阳一霎见蜃市。
又罡风、吹堕千里。
欲问人间何世。
看寒流涌出,汉家明月,消瘦姮娥山河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河·基隆怀古》是梁启超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百年战乱历史的感慨和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西河·基隆怀古》是由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思想家梁启超所作。梁启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他提倡新文化运动,倡导改革,其诗词作品多反映出当时社会变革的气息。
  2. 原文与翻译:诗的原文如下:“沈恨地。百年战伐能记。层层劫烬閟重渊,潜虬不起。但看东海长红桑,蓬莱极目无际。抆长剑,谁更倚。虞泉坠日难系。鼓声断处月沈沈,浪淘故垒。”这首诗以沉痛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于国事的忧虑以及对于历史沧桑变迁的深刻感受。
  3. 作品赏析:通过对“层层劫烬”、“潜虬不起”等词语的运用,展现了战争带给大地的深重创伤,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荒凉与沉寂。同时,通过描述东海长红桑、蓬莱极目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美好过去的无限遐想与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壮情怀,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4. 名家点评:这首诗得到了众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如《汉程网》在其作品赏析中,提到了这首诗的语言凝练且富有哲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5. 历史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通过《西河·基隆怀古》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于历史变迁的深深思考。
  6. 后世影响:《西河·基隆怀古》作为梁启超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艺术魅力也历经数十年依然不减,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篇章。

《西河·基隆怀古》不仅是梁启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流露,更是那个时代历史沧桑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理解,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