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美人 桂花同王子展赋

细瓣霏黄,片痕凝翠。
月凉引得愁来聚。
璚帘掩映已经时。
可喜香多花重少人知。
沉醉千杯,娉婷一树。
等闲不怕风兼雨。
劝君折共旧哥瓷。
只怕秋香传递有新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梁鼎芬的《踏莎美人·桂花同王子展赋》是一首清人所作,表现了作者对桂花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踏莎美人·桂花同王子展赋》的作者是梁鼎芬,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与罗惇曧等人并称“岭南近代四家”。他的作品以豪放不羁、情感丰富著称。
  2. 作品原文:诗的全文如下:“细瓣霏黄,片痕凝翠。月凉引得愁来聚。璚帘掩映已经时。可喜香多花重少人知。” 其中,“细瓣霏黄”形容桂花的花瓣细小而黄润,“片痕凝翠”则描绘了桂花叶片的颜色和质感,给人一种静谧而优雅的感觉。“月凉引得愁来聚”则表达了诗人在月光下感受到的寂寞和忧愁。“璚帘掩映已经时”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桂花被帘子遮挡,显得更加娇媚动人,而此时也正好到了傍晚时分。最后一句“可喜香多花重少人知”则是诗人对这种美景的一种欣赏和赞赏。
  3. 主题分析:《踏莎美人·桂花同王子展赋》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对桂花的细腻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孤独和无助感。这种情感表达既深刻又含蓄,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词,更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思考。
  4. 艺术特色: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桂花比作“璚帘”,将桂花的香味比作“香多”,都生动地展现了桂花的特点和魅力。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嗅觉的双重描写,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和感官冲击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些艺术手法不仅使诗歌本身更具有吸引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5. 文化意义:《踏莎美人·桂花同王子展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它展示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和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崇尚和对于美的追求。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踏莎美人·桂花同王子展赋》不仅展现了梁鼎芬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传统文化和欣赏古典诗词的机会。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