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钱大昕联

名在千秋,服郑说经刘杜史;
神归一夕,仙人骨相宰官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钱大昕联》是梁同书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对钱大昕的敬仰和哀悼。下面从多个角度来解析这一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世称山舟先生,浙江钱塘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书法家,晚年自署不翁,九十外又署新吾长。他的书法以自然著称于天下,且工于诗词,尤其精于鉴赏。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被后人传颂。

  2. 文学形式:《挽钱大昕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种特有的文体,通常用于表达作者对某个人物或事件的敬意与哀悼。《挽钱大昕联》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钱大昕一生功业和人品的高度评价及对其不幸离世的惋惜。

  3. 内容分析:上联“名在千秋,服郑说经刘杜史”意指钱大昕的名字和成就将永垂不朽,其对经、史的研究与实践堪比东汉学者服虔、郑玄,以及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杜佑。下联“神归一夕,仙人骨相宰官身”则是赞扬钱大昕虽已去世,但其精神和骨相如同传说中的仙人一般,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4. 文化价值:《挽钱大昕联》不仅体现了梁同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也寄托了人们对钱大昕生前业绩的认可和对其逝世的哀思。这对联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悼念先贤的佳作。通过对钱氏一生的赞誉,梁氏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以及对前辈学者精神的传承。

《挽钱大昕联》作为清代文人梁同书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文化学者的敬重之情。通过对这一作品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