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柄下移,征伐强侯出。
霸业亦浸衰,陪臣势无匹。
强私家,弱公室,三桓六卿互分析。
岂无衣,六与七,不如子衣安且吉。
坏法乱纪自王朝,史书特继《春秋》笔。
经史法戒诗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经史法戒诗 其四》是清代诗人张鹏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天王柄下移,征伐强侯出。 霸业亦浸衰,陪臣势无匹。
强私家,弱公室,三桓六卿互分析。
岂无衣,六与七,不如子衣安且吉。
坏法乱纪自王朝,史书特继《春秋》笔。
张鹏翀在这首诗中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和朝廷内部权力的斗争。诗中的“天王柄下移,征伐强侯出”表达了国家权力的转移和对外征伐的频繁。而“霸业亦浸衰,陪臣势无匹”则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强大的王朝也开始走向衰落。
诗中也提到了“强私家,弱公室”,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和权贵的贪婪,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损害国家的公共利益。接着,“三桓六卿互分析”进一步揭露了当时朝政的动荡不安,权臣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使得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诗的最后一部分,“坏法乱纪自王朝,史书特继《春秋》笔”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古代史书《春秋》的评价。他认为,当时的统治者已经失去了治理国家的初心,而是沉溺于个人的享乐和权力的追求中,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张鹏翀在《经史法戒诗 其四》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状况的深刻理解和批评。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