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岛十二咏 其十 竹垞

馀地剪榛芜,临水堪种竹。
翠茎照白沙,仿佛淇园绿。
高节饱风霜,清阴荡炎溽。
时听戛玉声,藉以疗吾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芙蓉岛十二咏·其十·竹垞》是清代诗人张英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张英:张英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在《芙蓉岛十二咏·其十·竹垞》中,他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清雅生活的向往。
  • 芙蓉岛:芙蓉岛是张英虚构的一个岛屿,象征着诗人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这首诗中,芙蓉岛成为了诗人情感寄托和艺术想象的理想场所。
  1. 诗词原文
  • 原文翻译:《芙蓉岛十二咏·其十·竹垞》原文如下:
    馀地剪榛芜,临水堪种竹。翠茎照白沙,髣髴淇园绿。
    高节饱风霜,清阴荡炎溽。时听戛玉声,藉以疗吾俗。

  • 诗意赏析:张英通过对芙蓉岛上竹林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高洁品质和坚韧生命力。竹子的生长环境虽然简陋,但它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美。同时,竹子的翠绿茎干和清凉气息也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一丝丝凉意。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张英在诗中使用了“翠茎”和“淇园绿”等形象,将竹子的美丽和高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竹子的魅力。
  • 语言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张英成功地塑造了竹子的形象,使其成为诗中的主角。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的评价: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张英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品格,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
  • 后世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芙蓉岛十二咏·其十·竹垞》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人们欣赏自然美景、陶冶情操的重要读物。

《芙蓉岛十二咏·其十·竹垞》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张英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追求高洁品质的精神指引。对于喜爱古代诗歌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