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七夕寄外

纤云弄巧,玉钩低挂,又值双星良会。
鹊回露冷夜何其,述不尽、离愁无寐。
人间别后,梦沉书远,隔断万重烟水。
遥怜客馆对孤尊,也定忆、秋来憔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七夕寄外》是清代张玉珍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

  1. 作者简介:张玉珍,字蓝生,又字清河、蕴山,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她与袁枚有深厚的交往,是袁枚的友人张梦喈的女儿,同时也是太仓金瑚的妻子。
  2. 词作原文
    纤云弄巧,玉钩低挂,又值双星良会。
    鹊回露冷夜何其,述不尽、离愁无寐。
    人间别后,梦沉书远,隔断万重烟水。
    遥怜客馆对孤樽,也定忆、秋来憔悴。
  3. 词牌格式和含义
  • 词牌名称为“鹊桥仙”,这是一种常用的古典词牌名,源自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即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在古代文人的诗词创作中,常借此词牌表达相思之情。
  • “七夕”指的是中国的情人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象征爱情和思念。
  • “寄外”则表明作品主要表达了一种向外的情怀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1. 词作主题
  • 此词以七夕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分离的故事。词中的主人公可能经历了离别的痛苦,夜晚难以入眠,只能通过梦境与远方的爱人相会。
  • 同时,词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通过描写孤独的饮酒场景和对秋天景色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忧郁和孤独感,以及对于团聚时光的怀念。
  1. 词作艺术特色
  • 张玉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纤云弄巧”、“玉钩低挂”、“鹊回露冷”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七夕之夜的浪漫氛围和人物的情感状态。
  • 词中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1. 词作的文化意义
  • 《鹊桥仙·七夕寄外》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友情的珍重。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于节日习俗的重视。
  •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依然被人们所重视,成为表达情感和增进家庭关系的重要时刻。通过回顾和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鹊桥仙·七夕寄外》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深意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爱情和亲情的独特理解,还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