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日晚步月

晚来扶杖看烟鬟,日落柴门夜不关。
岚荡茶园横半岭,云穿松径过前山。
花畦曲曲行三匝,竹径深深露一斑。
试打秋千更神往,已看明月落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四日晚步月》并非清代诗人洪亮吉的作品,而是康有为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康有为在晚清时期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等。他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个人的政治理想。

从内容上来看,康有为的《十四日晚步月》主要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漫步时所见到的景象。诗中描述了日落时分的景色和归途中经过白云溪的情景。诗中的“花畦曲曲行三匝,竹径深深露一斑”展现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光。

从艺术风格上看,康有为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诗中的“岚荡茶园横半岭,云穿松径过前山”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感。

《十四日晚步月》是康有为的作品,而非洪亮吉所写。这首诗不仅是康有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晚清时期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