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扶杖看烟鬟,日落柴门夜不关。
岚荡茶园横半岭,云穿松径过前山。
花畦曲曲行三匝,竹径深深露一斑。
试打秋千更神往,已看明月落人间。
【译文】
十四日晚步月
傍晚我拄着拐杖看烟鬟,夕阳西下柴门不关。
半岭岚气荡漾茶叶园,松径穿过云层过前山。
花畦曲曲折折行三匝,竹径深深露一斑。
试打秋千更神往,已经看到明月落人间。
【注释】
(1)扶杖:拄着手杖。
(2)岚荡茶园:指云雾缭绕的茶园。
(3)云穿松径:指云雾从松树间穿过。
(4)已:助语词,表示对上句所陈述的情况加以肯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所作,反映了他退隐后的闲适生活和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慨。
首句“晚来扶杖看烟鬟”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画面:诗人拄着手杖欣赏着烟雾缭绕的景象,这里的烟鬟可能是指远处的山峦,或者是近处的树木。
次句“日落柴门夜不关”,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太阳落山后,家中的柴门并未关闭,这可能是因为诗人觉得家已经远离了喧嚣,可以安心地静享时光。
第三、四句“岚荡茶园横半岭,云穿松径过前山”分别描绘了茶园和松林的景象。茶园中的云雾缭绕,仿佛横亘于半山腰;而松树林中,云雾穿梭而过,仿佛穿越了前面的山峦。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形象。
第五、六句“花畦曲曲行三匝,竹径深深露一斑”则转向了具体的景物描述。花畦曲折蜿蜒地走过三圈,而竹径深深,只有一点露水。这里的花畦和竹径都显得十分幽静、美丽。
最后一句“试打秋千更神往,已看明月落人间”则是诗人情感的抒发。他曾经尝试荡秋千,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现在他已经看到了明月落下人间,这意味着他的隐居生活已经达到了极致。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借助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